蔡英文總統發表國慶談話後,中共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聲稱:「台灣當局領導人的講話充斥著『兩國論』和針對大陸的對抗思維,暴露出配合反華勢力遏制大陸的險惡用心。」不僅中共官方作出如此強烈的反應,中國大陸學者也根據這個主調做文章,字裡行間沒有絲毫正面的回應。對於蔡總統這次國慶談話涉及兩岸的部分,我們事先抱持高度的關注,因為面對當前敏感的內外形勢,有時候是「無聲勝有聲」。坦白說,蔡總統在講話中對兩岸關係並無太多著墨。她所提,「四個不會」,也就是「不會貿然升高對抗,不會屈從退讓,不會因一時的激憤走向衝突對抗,而讓兩岸關係陷入險境,也不會背離民意,犧牲台灣的主權」和她一貫強調的「四不」,「善意不變、承諾不變、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,但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」,可說異曲同工,沒有太多的不同。回顧蔣總統以降的歷任臺灣領導人,都沒有抱持和中共對抗的「企圖心」。從蔣經國「不妥協、不接觸、不談判」的「三不」政策、李登輝的「戒急用忍」、陳水扁的「四不一沒有」、馬英九的「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」,一直到蔡英文的「四不」,関鍵字就是一個消極的「不」。民進黨政府上臺後,有些人抱持與中共對抗的心理,但執政者心知肚明,在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的情況下,也不敢存有對抗的想法。大陸學者認為,蔡總統的國慶講話有「附合」美國之意。「華爾街日報」也報導說,蔡總統屢次強調台灣民主價值,很可能會加深北京的擔憂,擔心華府的支持會使得台灣「勇於抵抗」。但台灣在經國先生主政時,就已強調堅守民主陣營,臺灣也藉美國的保護傘以獲取生存和安全的保障。在台美斷交後,雙方能維持一種「剪不斷,理還亂」的関係,就因為享有共同的價值和安全利益。蔡總統在演講中承諾,她要堅守自由民主以及市場經濟,這除了要區隔與對岸的差異性外,也是為了凸顯與美國的共同性。不可否認,對比馬英九執政八年,蔡英文政府「親美」色彩確實較為濃厚;但站在蔡的立場,那是因為對岸拒民進黨於千里之外,使她在沒有選擇下,接受川普政府「關愛的眼神」。但親美並不等於要和中共對抗。蔡英文在「520」就職演說中強調「中華民國憲法」和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」,是想去除對岸對民進黨政府的「台獨」疑慮;但對岸不領情,沒有給她往前再走一步的機會。蔡總統曾強調臺灣不會成為棋子,因為台灣本身也是棋手。這意味著台灣加強對外關係,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判斷。即使民進黨內有人幻想「挾洋自重」,但蔡總統也不會以國家利益為代價來換取外來的支持。總統府發言人就明白表示,蔡總統的國慶談話已具體指出,「兩岸共同有責任擔負起台海局勢和平穩定,就台灣的立場來看,沒有所謂選邊、也沒有聯誰制誰的問題。」民進黨再度執政後,面臨外部形勢的最大變化,就是中美關係的急遽惡化。美國副總統彭斯本月4日在華府智庫發表的那篇演講,反映的是中美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利益衝突。川普的商人背景和捉摸不定的行事風格,把上述的矛盾和衝突,轉化為美國對中戰略競爭的籌碼,台灣只是川普手中的一張牌。中共對彭斯講話的反應可以預期,但仍表現出相當的「戰略定力」。因為,中共無意也無力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。誠如中共《環球時報》社評所指,「中國要謀求壓倒美國的單贏更加不現實。中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有望超過美國,但是美國的經濟質量,它對全球科技的引領力,還有她與其他國家結盟抗衡中國的能力,都將是很長時間裡中方所不及的。」顧名思義,從蔡總統的「四不」到「四不會」,就意味著蔡政府無意和中共對抗。面對中共威脅,綠營有人批評總統的回應不夠積極。陳水扁認為,「說了等於沒說,幾乎是在等死。」所謂「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」,說這些話的人難保不存有「死道友不死貧道」的心態。但領導人是以全局看問題,不會隨少數偏激「異見」起舞。蔡總統在國慶講話中強調,當前國家安全所面臨的挑戰,已經不僅僅是傳統國防軍事安全。外交施壓、社會滲透,甚至經濟安全,都是可能造成威脅的手段。當務之急,就是建構整體戰略,啟動國家安全強化的工程。蔡總統為維護國家安全從事四個面相的整體布局顯示,台灣今天面臨的威脅,不全然來自外患,許多是源於內憂。執政者也無法利用外患來轉移內憂。台灣今天最大的內憂就是「認同問題」。蔡總統在國慶談話對國家的定位還是沒有交待清楚,有人就拿「中華民國」和「臺灣」的關係咬文嚼字。其實,依據現行憲法,「中華民國」就是我們的國名;依據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」,「臺灣」就是中華民國的一個地區。受到國際現實環境的制約,我認為中華民國不應放棄以任何名義參與國際社會活動的機會。不管別人如何稱呼我們,我們不能自我矮化,要認清本尊就是中華民國。兩岸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,就是缺乏一個高層對話管道來避免錯估和誤判。《環球時報》本月9日曾引用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. 柯維〈Stephen R. Covey〉提出的「第三選擇」(The 3rd Alternative)概念發表社評,認為中美終將超越「你的」或者「我的」方式,設法找到更高明、更好的方法,讓雙方都能從衝突中找到一條出路,讓雙方都能獲益。中美之間有「第三選擇」,兩岸同文同種,為什麼不能以中國人的智慧找到「化干戈為玉帛」的辦法,達到雙方互利共贏的目標?「第三選擇」的前提就是「談判代替對抗」,兩岸只有恢復談判,才能知己知彼,才能正確瞭解對方的想法,才能找到打破當前兩岸僵局的辦法。【作者 趙春山/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;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、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】  ______________【Yahoo論壇】係網友、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,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>>> 投稿去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pcjqw64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